查看原文
其他

李京生:从国土空间规划看村庄的类型和规划定位【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辛丑年二月初五 乡村规划与建设
2024-09-04

全文字数 | 3850

阅读时间 | 12 分钟

2019年7月12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承办、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协办的“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在山西省吕梁市岚县召开,本次会议围绕“脱贫致富,规划先行”这一主题,精准实施科技扶贫,助力岚县创新发展。会议特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京生教授做题为《从国土空间规划看村庄的类型和规划定位》的学术报告。

本文由乡村委志愿者、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纪晓嵩,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乡村规划与建设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邹海燕,根据会议听录稿及主讲人PPT整理校对,特此感谢!

本文已经秘书处审核,未经发言人审定。

开卷有益



主讲人

李京生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  顾问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

通过长时间的乡村调查研究发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对于乡村发展都很有必要。自上而下更多的是管理、顶层设计、治理机制介入;自下而上则往往是一种具体的行动和计划,这不完全是一个政策的问题,它具有科学性,也有其内在的逻辑和原理。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以来关于村庄规划讨论的背景

制定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有很多理论都是自上而下,从顶层设计开始的,而村庄规划目前的定位、规划建设管理模式,以及今后的改革方向是不是有问题都值得探讨。村庄是乡镇政府下面的一个行政和自治组织,村庄规划谁来编、谁来管、主管是哪些部门等机制体制问题,都需要探索,以及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作为一种详细规划,应当如何理解。


从历史上看,在战后全面工业化、城市化的时代,有几个国家是值得比较的,一个是德国,一个就是日本。战后他们的起点很低,但进入到60年代,已经从战后恢复并全面进入小康,例如1966年,日本GDP已经位列世界第二。然而在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农村是个失败者,在社会经济,包括土地使用、国土空间管理上面出了很多问题。所以从那个时候,这两个国家就开始重视乡村的问题,并编制了国土规划法,对国土的分布、资源条件、人口分布、产业分布进行规划,而我们国家在几年前也提出了相似的措施。


新型城镇化其实是历史的必然,我们经过了改革开放,经济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之后,城乡矛盾日趋激化,差别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来重新审视这种局面,从而提出了乡村振兴。


实际上日本和德国这两个国家都是在乡村振兴法里面规定要编制规划,因为以前的村庄规划是非法定的,或者是可以不编的,或者是没有得到重视的。自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来之后,开始对乡村振兴一系列的体制机制方面进行设计,并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出现了新的村庄规划的内容。所以,村庄规划的前提首先是根据国土资源、国土空间的划分来开展。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生态系统论

我国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最后落实的抓手第一个讲的是空间格局,然后才有后来的国土空间规划等。它实际上是出于对整个资源的使用和可持续的发展考虑,划分成自然的生态系统、人的生态系统和自然与人结合的生态系统这三个大的生态系统,来提出国土空间规划的方向和内容。


纯粹的自然空间就是大量的生态保护区、国家公园、森林公园等需要保护的区域。

人工空间就是我们的城市,包括大量集中建设的内容。所以我们提出三区三线的划分,其科学原理是从生态系统论里提出的。

乡村地区是一个人与自然相结合的空间。


在三个大的生态系统当中,有一个相互支撑和相互服务的过程。自然环境的保护,支撑了我们的农业,农业的发展支撑了城市居民的生存。进而也是相互服务的过程,通过城乡一体化来推动乡村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在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价值取向下,在人与自然的空间格局下,产生了国土空间体系规划。

生态位(ECO-NICHE)与村庄的类型

在这一体系中,村庄到底是什么呢?


可以用生态学里的生态位来比喻,当然也不一定完全准确。生态位理论指的是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以及其相关种群个种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村庄在我们生态系统当中,也可以认为是一个物种群。从最基本的生态位的角度,它之所以能够生存,是因为它有一个生存的空间,这个空间也是它的最小生存空间。并且,它会影响别人,影响不了别人的时候,它就避免和别人竞争,然后来发展自己。这类似于我们说的错位发展,也就是说强调发展的特色。


下图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对村庄的分类和国土空间规划对村庄的分类进行比较。如果按照当前国土空间规划里分的三区,即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解释到生态系统理论里面就是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三大空间的划分。

这是自下而上的一种思考方式,也就是说它所处的空间地位,它究竟能干什么?它可以干什么?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乡村振兴战略实际上是个行动计划,因而其分类的针对性很强,提到的五种村庄类型,包括集聚提升型、城郊融合型、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以及其他类型。事实上,科学研究的基础就是分类,分类的角度与研究者的目的和价值取向有关。如果从国土空间来分类的话,首先要分清楚它所处的位置和做的事情,这是最基础的,然后是行动计划。

不同类型村庄的规划定位

乡村振兴战略里村庄类型中的“提升”、“融合”、“保护”、“撤并”全是关于行动的动词,可是在国土空间分类里面,它不完全是讲行动的,所以就要对村庄进行科学的定义,从村庄所处的位置和应该做的事情,以及应有的生存状态来谈村庄定位。


针对现有的村庄调研,从空间上来划分,大概能分出五种类型:城中村、城郊村、农村、浅山村、山村五类。名字不一定准确,还可以探讨。

其实后面两个有点问题,因为我们普遍看到的是与山有关的,其实与湿地湖泊等自然保护区也有关系,简单地叫它山村也不合适,那么规划可能会有异议,因此我们对这五类进行了定义和解释,包括其空间范围、主导功能,以及涉及的主要法律法规等。

1

中村

城市建成环境包围下的农村,并且一般来说,有三农的地方才叫农村。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城中村主要的功能就是为城市提供生态服务,包括各种各样的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培育、多种活动的展开等,它主要执行的法律,在新的法律没有出来之前,很可能就是城市规划法。

2

城郊村

位于城镇开发边界毗邻地区。除了生态服务以外,它更重要的功能是教育和文化体育等方面。由于它毗邻城区,要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发展,就要实现公共设施和服务平等化。因此未来相关规划法律法规的编制,跟城市规划法仍然要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3

农村,也就是乡村地区

它主要任务是粮食生产、食品安全和粮食安全保障等。它跟乡村振兴法密切相关。

4

浅山村

例如山西岚县长门村,它是人和自然交互的地方。它有足够的农业,有一定的农业空间,但是其更重要的任务是维护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非常复杂,如果遭到破坏,对自然环境持久的修复和农业生产,包括人类的居住环境都会产生影响。而且我们说的最适合未来的消费场所就在这些地方,人和自然交互的内容非常多,而且农业产业和产品非常多元。

5

山村

自然保护区里的山村,将来可能是撤并的,也可能是迁徙的,它主要的功能是对自然的维护。比如在浙江,国家每年都投入大量生态修复的资金,把这些资金给村民,让村民在里面生存生产、维护生态、保护自然环境,所以涉及的法律主要是环境保护法,没有法律保障是不行的。

不同类型乡村地区未来发展的相关探讨

1

城郊型村庄的未来发展

首先是城郊型村庄。目前上海很多区所管辖的地区既有城市部分,也有乡村部分,城和乡在空间上是融合在一起的,所以它在空间上呈现出城乡各方面的风貌。上海的城郊型村,除了城市生态维护功能,还扩展了城市的休闲体育、教育等方面的重要功能。


在很多实践当中,无论是国内外,大量的农业生产方式,都是跟城市的发展、自然教育、休闲、都市观光结合在一起的。三产融合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这个市场非常大,但是推进起来难度也很大,因为利益关系太多。比如日本70年代就开始推动都市农业,但取得的效果不佳。因此,2015年日本制定了一个都市农业促进法,从法律上对它进行了肯定,并制定了一套制度。


其实这是个共赢的过程,如果没有法律保障,就没有人去投入,而这种地区产出非常高,甚至可以达到一般农村地区的9倍。所谓的三产融合、六次产业等,在人地矛盾非常大的情况下,能够有这么高的产出量,对促进农村发展和致富的作用非常大。


我国地域广阔,从农业的角度来看,可能这类地区不是特别重要,但事实上我们国家的人口密集地区、城镇密集地区周边的村庄都属于这类城市郊区。所以可以这么理解,我们国家大部分的农业都是郊区农业,是人、城、乡融合的,或者说是一体的,这一方面我相信今后会有很大的发展,这些地区将来既有农业,还有体育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体设施,以及各类休闲活动。

2

传统农业地区的未来发展

比如浅山村,它既有农业又有自然环境,两者是相互融合的,既非与城市密切联系,也不是纯粹的农业地区。这个地方的生物多样性非常有利于绿色食品、特色食品的生产。实际上它真正的优势就是规模小,即使50%的人口离开农村也是合理的,人地矛盾一旦得以解决,这种地区的发展将非常有潜力。

3

山村,自然保护区里的村庄的未来发展

这些村庄人口减少是必然的,其生存发展主要依赖政府支持,政府为自然保护买单。另外,它自己也会产生一些多样性的物产,而且生态环境可能是一种自我循环的体系。如下图是日本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的村庄,展现的是能源的自我循环。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而且这方面我国研究的非常少。我们现在更多的还是从政策制度层面,很少从自然科学层面进行研究,当然今后肯定会向这方面推进,因为这些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人和自然的关系、人类在自然中可以吸取的智慧,也包括地方资源的有效使用、自然防灾和景观特色等。例如,目前很多地方利用大量的平地去种沙棘,显然是浪费的,实际上可以用一些不适合大面积种植农业的地区,种植这种沙棘。


所以在某些地方,由于它特有的植物状态和它自身特点形成的矛盾需要得以解决,就形成了特色的农业景观。我们当然不是为了景观而做农业,但是它既有农业又有景观,又和地区自然灾害的预防是统一在一起的,所以这种设计就显得顺理成章。尤其在这些大自然区域,也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地方,它的自救和体系维护与其生态保护和维护直接相关。


以上是本人对国土空间和村庄规划发展和定位的简单理解,谢谢各位!

图文 | 纪晓嵩、邹海燕  整理

编辑 | 孙一休

 END 

学术报告

相关资讯

110. 齐飞:把握乡村振兴政策脉络 搞好乡村规划建设【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9. 马琳:艺术乡建的实践——社区美术馆与美育大课堂【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8. 路英浩:从开弦弓到小城镇——费孝通小城镇思想的脉络【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7. 张巧运:乡土重建中的家园感——以四川羌寨经验为例【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6. 魏秦:主体认知视角下的芝英公共空间现状调查与研究【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5. 袁浩:农村居民的互联网活动、邻里关系与幸福感【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4. 肖瑛:以学术挖掘古村落振兴潜能:以芝英为例【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3. 李荣山:乡村振兴与团体组织——以梁漱溟为例【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2. 张江华:芝英的祠堂文化【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1. 周珂:家的感觉——集体记忆空间之下的传统村落延续【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0. 但文红:乡村技术更新的设计影响【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9. 余压芳:贵州民族特色传统村落文化基因表征研究【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

98. 段德罡:三合实验——西北贫困村庄空间建设实践与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7. 宁志中:产业振兴视角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考【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

96. 但文红:乡村规划助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质量提升路径【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

95. 宁志中:乡村区划与社区治理【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4. 纪莺莺:乡村经济发展的生活伦理基础【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3. 张尚武:乡村的社会再生产功能【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2. 王南溟:行动的费孝通——江南一带的艺术乡村与公共教育【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1. 刘勇:高校“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下的乡村振兴实践与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0. 曹迎:县域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探索和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9. 史怀昱:“守陵人”村庄的故事【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8. 曹劲:南北通融·八方汇流——南粤古驿道上的村落保护与振兴【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7. 叶红:湾区时代·乡村振兴——乡村规划建设新模式·新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6. 李京生:山村发展的前景与规划【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5. 栾峰:小微渐进——村庄规划建设模式的实践探索【2019迈向全球城市的乡村振兴实践学术报告】

84. 张尚武: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的乡村规划【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3. 奚慧:乡村景观遗产的保育【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2. 刘勇:社会变迁视角下芝英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规划的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1. 陈前虎:“五态”融合——浙江乡建的3.0版【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0. 罗震东:乡村振兴的困境与出路——网红村的经验与启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9. 吴小平:海南省美丽乡村规划与若干政策【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8. 陈耀:海南乡村休闲产业的经验与教训【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7. 宁志中:从全域旅游实践看乡村产业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6. 万艳华:乡村环境景观与山水美学【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5. 冯长春:加强要素流动,促进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4. 万艳华: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策略【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3. 周建军:中国美丽乡村海岛样本——舟山新建社区绿色发展实践与启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2. 徐煜辉:共治视角下乡村历史民居修缮资金渠道研究【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1. 周安伟:形而下学——乡村规划建设中的政府作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0. 柳肃:生态环境保护与村落防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9. 敬东:乡村振兴  流与留【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8. 范凌云:乡村规划教育实践与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7. 宁志中:趣谈乡村聚落称谓【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6. 张佳:重塑经济地理,助力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5. 谢英俊:农民能参与的集成化建筑体系【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4. 张尚武: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乡村社会再生产功能的修复和重塑【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3. 张佳:国土综合整治视野下大地景观再造探索与实践——以成都为例【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

62. 顾守柏:上海大都市乡村振兴的空间机制与政策【2019迈向全球城市的乡村振兴实践学术报告】

61. 魏春雨:另一种乡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0. 李京生:组织多元主体参与村庄建设的规划实践【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9. 彭震伟:大都市地区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的上海实践【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8. 沈蕊:北斗乡建故事【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7. 余侃华:“互联网+”背景下的乡村复兴模式及城乡规划响应初探【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6. 张旭锋:深化农村改革,助推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5. 田涛:从礼泉县乡村规划建设引发的几点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4. 盛国宏:富阳美丽乡村建设进展【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3. 武前波: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浙江乡建的实践历程【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2. 范凌云:乡村振兴视阈下苏南乡村规划演进及展望【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1. 罗震东:新时代、新经济与美丽乡村建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0. 段德罡: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建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49. 李京生:关于村庄规划的内容与方法的讨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交流会】

48. 归玉东:蝴蝶村的蜕变【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7. 桑万琛:基于文化传承的一般性乡村规划实践——以“杭派民居”规划研究实施为例【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6. 戴星翼:传统与现代农村社区【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5. 罗震东:淘宝村3.0与美丽乡村建设【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4. 王春:如何理解“田园综合体”【2017年会专题】

43. 彭婧:我的故事我的家——美丽乡愁大学生公益实践计划【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2. 张尚武:城乡现代化与乡村振兴【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1. 李京生:“学院派”的乡村规划——编写《乡村规划原理》时的思考【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40. 宁志中:从乡村旅游实践看乡村规划教学内容的拓展【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9. 张秋玲:农业产业视角的乡村规划教育需求研讨【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8. 但文红:文化公平视阈下乡村规划教育课程设想【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7. 任文伟:湿地文化、乡村湿地与农村经济发展【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6. 桂华:乡村治理与乡村规划【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5. 李铁:中国城镇化问题研究

34. 穆钧:土筑:有关传承与更新问题的一点思考

33. 童纯跃:湖北省村镇规划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32. 戴冰武:系统性乡村建设实践

31. 李兵弟:乡村规划建设的时代要求与实践路径

30. 但文红:交换视阈下的苗族招龙节解析——兼论不同群体的文化集体记忆与行为差异

29. 史怀昱:白鹿原乡村地区的发展探索

28. 孙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27. 张佳:成都乡村规划师制度实践与探索

26. 张立:日本的老龄化与地方人口减少及应对 ——东亚经济体农村考察(二)

25. 丁奇:基于城乡等值理念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方法探索

24. 康洪莉:农业美——乡村才美

23. 陈瑶:返乡创客是这个时代先行者

22. 王竹:乡建——经营与永居

21. 张乐天:乡村社会文化的转型与再生

20. 林善浪:新常态,新农村

19. 党小勇:集聚设计力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18. 杨飏:创意,让农村更有价值

17. 李笑光:关于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的几点思考

16. 赵民:韩国、日本乡村发展考察——城乡关系、困境和政策应对、启示和思考

15. 张文山:美丽乡村品牌工程策划与行销设计

14. 王竹, 钱振澜:“韶山试验” 构建经济社会发展导向的乡村人居环境营建方法

13. 段德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乡村规划实践与教学

12. 贺雪峰:为了谁的农业现代化?

11. 周俭:乡村遗产保护——文化景观的价值与管理

10. 冯长春:国家重大科研中的乡村规划 领域研究议题

9. 彭震伟:同济大学的乡村规划教学体系

8. 朱建江:乡村规划编制的议题

7. 叶红:乡村规划实践与教学的议题

6. 张立:韩国:改良支援程序、齐心协力促进农村发展——韩国农村考察纪实及启示(一)

5. 温铁军:土地改革与中国城镇化

4. 沈关宝:小城镇研究与新型城镇化

3. 李京生:乡村空间的解读

2. 戴星翼: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环境治理

1. 阮仪三:乡土中国——智慧之道与今日困境

欢迎交流:rural@planning.org.cn

乡村振兴需要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乡村规划与建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